陈从周先生《说园》分享发表时间:2023-07-25 09:20 陈从周先生《说园》分享 政协委员 朱涛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部好书:陈从周先生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所撰写的《说园》。 对从周先生,可能大家还较为陌生。而提及徐志摩,则在座委员,相信大多耳熟能详。从辈分来讲,陈从周是徐志摩表弟。而他后来,又娶了徐志摩表妹蒋定为妻。亲上加亲,且他从小喜爱文学,故陈从周对徐一向崇拜。后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陈从周则十分痛惜,断断续续,耗时十六载,终于写成《徐志摩年谱》,而成为研究徐志摩和中国现代文学史领域的宝贵资料。此外,他还师承张大千先生,以其入室弟子,专攻山水、人物和花卉。诗词方面,则师承夏承焘,这位海内公认的词宗。但这些都并非陈从周主业。就学术而言,他更是著名的古园林学家,同济大学的建筑系教授。曾主持上海豫园修复,并得享“中国现代园林之父”的殊荣。 推荐一本,终归要提出自己的理由。之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主要是基于这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从文史委工作职能来看,需要对园林有初步认知。目前政协的文史委,和文化的联系当非常密切。所谓文化,一是沉在岁月的河底,需要我们去史海钩沉,从文献当中,从故纸堆里去做文章。二是浮在水面的“硬件”,要以文化,注入我们城市的建设,助力“文化旅游”发展,以文旅融合,展示“大美高坪”的魅力。而园林美学,涉及到自然和人的关系,在此方面的理论储备,对提供生态建设思路,对实施“633”文旅行动,当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其二,《说园》之作,能提升我们的美学修为。美学是什么?它就是关于审美的学问。生活之美无处不在,但大多数人,却难以发现身边的诗意。同样的天地,有人看到的,是日常熟视无睹的平淡;有人看到的,则是头顶浩瀚的星空。以嘉水右岸的北湖为例。在座委员,想必已经游览过多回。但园林之妙,确然不是人人都懂。例如,环湖而建的林中幽径,一定不会是笔直的小道。其迂回曲折,才能让人随脚步移动,产生画面变幻的感觉。根据游客视野的角度,来调整眼中所见景观。而这,便是陈从周,在书中强调的“移步换景”。一步一景,引人入胜;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令人观之,则目不暇接。再如我们看到的建筑,但凡墙体,几乎全然是白色的粉墙。用白墙衬托山石、花卉,犹如宣纸上描绘丹青。在朗月之下,更能形成虚实对比和明暗变化,疏密呼应、错落有致,从而产生意境颇佳的水墨效果。再如廊道漏窗的设计,透过漏窗,可见园外漏进的风光。近观之时,一窗一景,一格一景而形成漏景。远处欣赏,则又连成整幅的长卷。 园林艺术的学问很多。仅组景手法,古人总结的,便达18种构景方式。莲池倒影,这就是其中“借景”的妙用。塔在江东,影在北湖,所见即所得,我见即我有。而借景方面又可细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远借”;“一枝红杏出墙来”,伸手可摘,毋需客气,是又为“借景”当中的“临借”。蓝天、白云和小鸟,乃“仰借”之景;池鱼可数系“俯借”之举。春江花月夜,嘉陵江畔升起的春月,也是我的,但必须是在一定的季节。借四季之花同样如此,这又是“应时而借”的范例。此外,海棠夺目为色景;腊梅吐蕊为香景。还有对景、夹景、框景、障景、隔景、引景、泄景,因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再一一分享。 其三,见解独到、理论权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严格说来,在园林美学的著作当中,有两本我们不能不读。第一本,是明代计成所著的《园冶》,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园林艺术的理论专著。刚才谈到的18种园林组景方式,就是计成最早提出。 第二本,即是陈从周所撰《说园》,此著,虽然系统性不及前者,但浅显易懂,且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诸多方面,皆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在座委员如果有心,自然能从中得到自己不同的体会。尤值一提的,是这部著作,既能满足欣赏园林的审美需求,还蕴含着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且文笔清润,跳跃的思想,行走于专著字里行间,不仅是园林理论经典,又是有趣的文学作品,清丽可诵,而别具一格。 此外,如果大家还有兴趣,则可读读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佳篇。其作者李格非,是易安居士李清照之父,因文章受到苏东坡赏识,后卷入元佑党人公案,被政敌排挤,列入当时的奸党名单。李清照向家公求救,可身为宰辅的赵挺之,却落井下石,反而向其亲家开刀。李格非最终被罢官返乡,但其元祐后卜居洛阳时成书的游记,虽四千余言,却字字珠玑,以植物为主体,记北宋名园19个。后来,他又写下了《书〈洛阳名园记〉》的文章,被吴氏叔侄,在《古文观止》中所录。《古文观止》中,共录文章200多篇,北宋计选51篇。其中,八大家就占了43篇,能被选上已实属不易。《洛阳名园记》和《书〈洛阳名园记〉》,可配合《说园》及《园冶》阅读。 最后,再补充几句。读书既需选择读本,也同样需要选准版本。《说园》的版本,目前市面共20种左右,我读《说园》,是在刚参加工作之际,所以最初是同济大学1984年出版的中英文对照读本。文言懂一点,英文全不懂,故只看中文。后来不过瘾,便又找了其它版本,如江苏文艺出版社《品园》,以及“百花”的《惟有园林》。但比较之后,还是北京出版社的《梓翁说园》最好。后来编著《园林漫步》,参考的依据,便有这本薄薄的册子。《梓翁说园》,被收入了当时该社的“大家小书”系列。之所以冠名“大家小书”原因无非在于两点。第一,所谓“大家”,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前一个“大家”,指大师、宗师;后一个“大家”,指读者朋友。第二,所谓的“小书”,是薄而不厚。当然,浓缩了的才是精华,薄而不厚方为精品。典雅大方、怡心养眼,一本小书,凝聚的是泰斗的智慧,又何能称“小”呢?“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年坡公,就说过这话。 这些年来,买书、读书、藏书、写书,细细想来感触尤深。七架图书成小隐,一窗风月伴长吟。所有的稿费,都用来买书;半数的工资,都用来出书。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心中,始终记得两句名言。第一句:“胸藏文墨虚若谷。”出自老子的《老子》。第二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坡公的《和董传留别》。两句连起来,就成了自己的座右之铭:“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至于后来做到没有,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最后,愿“书香政协”越办越好,也望高坪政协的书香,能年年岁岁,四季流芳! 谢谢,谢谢大家! (高坪区政协文史委 朱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