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社情民意》第3期:夏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不容忽视等4条发表时间:2021-06-04 10:18 夏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区政协委员蒲红梅反映:夏季来临,道路交通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一、道路路面拥包、积水等安全隐患凸显。夏季高温道路沥青变软,粘度降低,易造成路面拥包等,影响行车安全。当突发大风雷暴极端天气时,城市道路排水系统无法负荷导致窨井水倒灌,车辆涉水前行导致行车事故频发。 二、高温条件下车辆故障显著增多,自燃概率增加。一是车辆爆胎等情况较多。高温作用下导致车辆制动皮碗变形或膨胀,大大地增加了车辆制动失控的风险。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调研数据,高温炎热条件下,19.1%的爆胎事故发生在七、八月间,高于全年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特别是客车严重超员或过度载货时,车辆轮胎会因负荷过重、变形过大而发生爆胎、转向失控、制动失灵等情况。二是私家车、客车及危险品特殊品车辆自燃概率增加。私家车、客车车内存放的打火机、香水瓶、移动电源等物品,经过长时间的阳光暴晒后,足以使物品爆炸或自燃引发火灾。同时,危险品运输车辆车龄越久线路老化可能性越高,车载危险品特别是易挥发性物质,在高温条件下遇猛烈撞击或明火时更易自燃。 三、疲劳驾驶、酒后驾驶和“路怒”风险增大。夏季强烈的日照及车内空气的不流通极易造成驾驶人员中暑、精神涣散,更严重者还会诱发疾病。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每年七、八月因疲劳驾驶造成的死亡事故占到总数的21.3%,高于全年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夏季天气炎热,夜间娱乐聚会活动增多,酒驾违法行为占比较高;部分常见感冒药中存在氢溴酸右美沙芬、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苯海拉明等易造成嗜睡的成分,容易造成药驾行为;高温炎热天气易导致驾驶员产生焦躁情绪,造成“路怒”风险、追尾碰撞事故风险加大。 为此,建议: 一、及时消除路面安全隐患。路面及时降温,合理修补。在高温时段主要路段范围内增加洒水降温养护作业频次,极端高温情况下,可增加至半小时一次。但在车流较大车速较快的路段不宜增加洒水频次,采用反射隔热涂料,减少高温对路面的影响。同时,尽可能减少道路的整修工程,对一些路面上破损的小坑作小修整,提高路面安全系数。 二、开展专项排查。对交通运输系统的所有重点板块重点路线进行一次实地查勘,同时,制定相应的交通管理工作预案,推动解决一批交通安全管理的难点问题。开展危险品运输车辆安全隐患“大排查”,检查、督促运输企业加强GPS动态监控,确保所有运行的危险品运输车24小时在线可控。开展暑期交通旅游出行安全“大排查”,落实对重点旅游景区道路交通安全的平安守护任务,对各种交通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消除。针对夏季特有的摆摊设点、打麦、晒粮等行为,统一包括道路养护、网格化、城市管理、交通执法、公路管理部门等部门巡查时间段,减少重复巡查浪费执法力量,并组织联合执法。 三、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和督导力度。一方面,通过媒体平台开展夏季交通安全常识“大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网络以及机动车登记、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窗口等,及时向群众宣传夏季交通安全常识。开展夏季交通安全“大预警”,针对重点车辆驾驶人及运输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员进行安全预警,要求车内必须配备灭火器。开展夏季交通安全“大曝光”,重点查处超速、超员、疲劳驾驶、酒驾药驾、无证驾驶、农用车载客、骑摩托车不戴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将查获的酒驾、疲劳驾驶等典型交通违法案例集中向社会公布,提高全社会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另一方面,抓紧督导《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贯彻实施情况,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督导夜间客运安全工作,落实长途客运夜间停运和接驳运输的措施;督导危险品运输罐体安装紧急切断装置落实工作,严格危险品运输车登记检验职责。
城市摊档管理宜疏不宜堵
区政协委员侯七零反映:近年来,在区委“城市建设新高地”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高坪的城市风貌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城市摊档始终处于“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大量的流动摊贩都是无证经营,有的随意占地占道、噪声扰民;有的卫生条件差、食品安全情况堪忧。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市容市貌,还给市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困扰。而目前的管理手段,只能靠城管与摊贩打“游击战”;不仅收效不大,而且在执法过程中容易引发冲突,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另一方面,城市摊档却又是一个城市风貌、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香港的旺角花园街、台北的逢甲夜市、巴黎塞纳河边那长长的摊档,都凭借规范、出色的管理,成为了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城市摊档之处,不仅成为游客的必到之地,更为本地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城市摊档的存在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对其管理就应像大禹治水那样宜疏不宜堵。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保留有人气的特色摊档区,规范管理 曾几何时,以鹤鸣花园为代表的高坪摊档特色街道名噪一时,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相继没落。如今,随着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作的推进,如今高坪有特色的摊档区几乎完全消失,这对于城市而言是一种缺憾。其实,对一些街区摊档的整改非但不应“一刀切”地全部取缔,而且可以在保证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确保食品安全问题等公众利益不受侵犯的基础上,适当保留一些摊档的经营形式,加上规范的经营管理,这样能为在钢精水泥丛林中生活的人们增添更多的文化生活气息。 二、开设临时摆卖点,收编“游击队” 要所有的流动摊档全部成为正规军,在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也没有必要。与其让他们与管理者天天打游击,不如在一些位置不太偏、也不太繁华的市场,设立一些临时摆卖点。这些临时摆卖点不得经营鸟、鱼、肉、熟食、烧烤等污染环境卫生的项目,但可以允许经营百货、工艺品、水果、干货、蔬菜等,并优先面向本地区下岗失业人员、没有固定职业人员、困难家庭、低保户、残疾人等生活相对贫困群体。摊贩入场前集中签订服从管理的协议书,其中包含不得越界经营、不得乱丢乱扔垃圾、垃圾要做到自产自清等条款。如此既解决了“游击队”的管理问题,又不会影响市场里有证经营者的生意。 三、建设固定的社区摊档,方便居民 如何将解决社区居民的“菜篮子”问题与对摊档管理的问题相结合,一直困扰着城市管理者。建议学习港澳地区街市大楼的经验,找一些条件成熟的社区做试点:在每一社区都建造或改建一幢大楼,其功能将菜场(一层)、饮食摊档(二层)、社区服务中心(三层)、社区文化中心(四层)等集中在一起,这样既可解决乱设摊问题、便于街道交通与卫生状况的管理;又可以为社区居民的吃饭、买菜提供方便。还可通过政府财政补贴,为楼内设摊者减免入场费,鼓励入驻。
谨防锂电池污染危机
区政协委员张英反映:废旧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及其转化产物,溶剂及其分解和水解产物,很多都是有毒有害物质,但目前其危害性却常被忽略。由于回收锂电池经济利益低,且技术要求和成本较高,涉足这一领域的企业很少。 锂电池大多用于高端消费电子产品上,数量很大,光是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更换下来的废弃锂电池每年就有上亿块。而电动汽车发展越快,废弃的锂电池就会越多。因此,亟需对废旧锂电池回收处理早做安排。 为此,建议: 在鼓励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的同时,要布局好废弃锂电池回收行业链条,形成良好的产品可持续循环。建议政府引导企业在生产锂电池的同时,把废弃电池的回收也考虑到企业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给予一定财政补贴。
建议制定密胺餐具强制报废时限
区政协委员李春梅反映:密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材质的餐具,具有轻巧、美观、能耐低温、不易碎等性能,被餐饮企业、中小饮食经营户广泛应用,餐具市场的占比达到6成以上。但是,对密胺餐具超期使用危害人体健康问题未引起相应重视。 密胺餐具在表面完整的情况下是安全的,内部的化学物质不易发生水溶或油溶的迁移,但其表面完整性被破坏时,较高温度或其他因素(如餐具清洗)致其分解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为强致癌物游离态甲醛)就会溶入食物的水或油脂中被人体吸收。由于目前质检标准和食安卫生标准存在间隙,对密胺餐具并不检测其有效使用时限和破坏性实验后的有害物质挥发、释放,更没有强制性标准。而日常中,密胺餐具在表面刮花剥落、受热龟裂变形后还继续在餐饮中使用,食品安全隐患相当严重。 为此,建议: 一、打通质检、食安标准间隙,制定密胺餐具的强制性报废标准 一是参考密胺耐久性、破坏性实验后的检验数据和食品安全有害物质安全摄入量标准,在此基础上为密胺餐具制定强制性的报废标准。二是要求密胺餐具制造企业,在现有QS(质量安全)标识的基础上,在密胺餐具表面设置直观体现餐具磨损程度指示标记,如在表面设计浅浅的小凹坑,当小凹坑都不易察觉了,说明该餐具已不可使用,并附磨损餐具的处置意见。 二、加强密胺餐具食安执法和相关知识的公众普及 强化餐饮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加强餐具方面的检查执法。加大对密胺餐具安全使用期限和使用安全的宣传,帮助消费者了解相关知识。 |